網頁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淺談匯率對國際股市績效評估的影響
──小心別被受貨幣避險ETF/基金蠱惑

(2015-1-20因受J大留言討論動,文末增加了BNDX的為何採貨幣避險的解釋)

上個禮拜,綠角大發表了2014各資產類別表現回顧---股市篇,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際股市以美元計算都呈現負報酬。不過留言中有討論到去年美金上漲的問題,談到匯率對報酬的影響,綠角大的回覆言簡意賅,不過,我覺得這是個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問題,所以又花了點時間做了回應,這裡也修改之後留個記錄。綠角大其實也已經寫過不少文章解釋,沒看過的話也請參考。

如果要看個人投資損益,以台灣角度來看,要通通換算成台幣才正確。例如某些原來有美元計價為下跌的市場,因為2014年美元兌台幣升值約5.5%,則國際股市除了歐洲成熟國家股市仍為負報酬以外,已開發國家股市、新興國家股市、亞太成熟國家股市都會由負轉正。但也別忘了,換算為台幣時,美國市場的報酬也會因加上美元升值的報酬而變得更高。

所以,如果只是要比較各市場的績效,只要用相同貨幣計價即可,各標的之間的勝負差異並不會因計價貨比不同而改變。我們在美國市場投資,用美元計價可以更直覺的貼近我們使用的投資工具,不換算為台幣也有其方便之處。

另有一種原幣別績效,是以當地貨幣計算出的績效。這種績效確實有可能在考慮匯率變動後,由輸變贏,但是這種比較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也許有些人會說如果將來美元回跌/歐元上漲,現在的漲跌豈非就可能不一樣了,但問題是匯率變動本身就會影響股價預期和公司獲利,所以到時候股市也會有相應的變動。換個角度說,所謂原幣績效,也是當地股市已經反映了當地貨幣匯率變動之後的結果,如果這些國際股市代表的公司獲利真的超過美國公司,那麼其原幣別績效還會更高漲,甚至超過美元漲幅,導致其美元計價績效也超過美國股市。而去年的狀況我們可以解讀成:過去一年國際市場對非美元貨幣的悲觀導致美元上漲,但相對來講,對於國際股市則沒有那麼悲觀,所以就美元計價來講,股市跌幅會比貨幣要低一些。當然,這裡只是利用簡單的概念來釐清自己的投資觀念,實際變化恐怕是更加複雜而且不可測。

不過,前面講的都是沒有貨幣避險(Currency Hedged)的狀況,一旦做了貨幣避險,比較績效確實會因為鎖定匯率變成要看原幣別指數。現在美國的國際股市ETF有許多貨幣避險產品,這類產品在去年因為美元上漲,導致其績效遠勝過沒有貨幣避險的產品而吸金不少.。但從前面的討論我們也可以知道,就堅持資產配置的長期指數投資者來講,貨幣避險ETF只是在賭匯率變化而已,對長期績效不但沒有助益,反而增加了不可測的美元匯率風險和躲不掉的避險費用,沒有考慮的必要。更深入的論述可參考Vanguard的文章。

不過,債券情形和股市不同。為什麼Vanguard的國際債券基金BNDX會採取美元避險呢? 因為對美國人來講,美元避險可以有效降低國際債券基金的波動 (請注意!並不是促進收益),Morningstar有篇文章 (有中文版) 比較了這兩者的差異。有興趣也能看英文的朋友也可以看Vanguard的Global fixed income: Considerations for U.S. investors。不過,台灣人不是美國人,目前台幣沒有適當的固定收益投資工具,也沒有台幣避險的國際債券基金或其他簡便廉價或幣避險工具。對我們來說,投資沒有匯率避險的BWX/WIP,剛好可以和美債部位形成自然避險,也是還不錯的選擇。相對的,對非美國人來講,用BNDX投資國際債市,會把整個債券部位通通變成美元,等於百分之百的承受美元的匯率波動,完全失去自然避險的效果,所以並非適合的國際債券投資工具 (除非想要賭美元上漲)。

64 則留言:

  1. 我自己"本來"的理解是,股票有其代表的實體價值,就像金塊,而幣別只是計價測量的單位,就像一個人的身高,不會因為是用公分還是英吋量,就長高或是變矮。所以對於股票進行匯率避險沒意義。

    但看了Rib大的文章,就覺得我想的也過於單純... 畢竟股票也不等於大宗商品,好像也不能這樣看。

    不過如Rib大所講,要實際去分析一家公司的獲利跟匯率的相關性,這應該超出一般人的能力範圍所及...

    沒辦法真正分析的話,看起來唯一能做的,就是分散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你的理解沒錯啊,我也是基於這個想法衍生的討論。

      Benjamin Graham常被引述的一句話:"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而言,市場是一台體重計。” 短期無法分析預測, 但透過長期、大範圍指數的投資,就可以盡量取得其真正的價值增長和獲利

      刪除
    2. Vanguard有篇文章在講這事,不敢說完全看的懂。

      重點大概是:
      1. 匯率避險應該從risk-reduction(風險)的角度看,而不是著眼於return的增加。
      2.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volatility reduction arising from a
      systematic hedging program is worth the costs."

      https://personal.vanguard.com/pdf/icrcmc.pdf

      反正市場上也沒有針對台幣進行匯率避險的工具,也許就只能分散,其他也沒啥好做的。

      這點也讓我想到,似乎台股/台幣資產也不能放太少... 印象中綠角好像配了6%的0050。

      除了緊急預備金的台幣存款不算之外,我目前大概有13%左右在台股。(但像台積電還有大部分的電子股基本上都是收美金的,好像不能算是台幣資產..)

      刪除
    3. 感謝提供文章擴大視野,雖然我只看開頭和結尾,但我有點不同的看法:

      1.我覺得他講的是「要搞清楚匯率避險的目的再來討論,一般常犯的錯誤是:要討論講避險但卻是從報酬率討論」而這篇講是要講風險管理,所以這篇文章關注的是「匯率避險是否能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就如何尋求獲利這點文章似乎並沒有討論也沒評論,雖然我們直覺會覺得否定。

      2.「不確定」這個是就文章本身實證結果而言,但就投資實務來講,Vanguard其實已有決定。他出了BNDX卻沒有任何國際股市ETF是匯率避險的。在「Global fixed income: Considerations for U.S. investors」一文中也順帶解釋Vanguard為何不考慮股市避險(Why hedge international bonds and not international stocks?) ──匯率起伏對債券影響很大,但卻只是股市波動的一小部分,避險效益相對不佳。

      中間看不太懂也覺得對自己的投資不是很重要,就沒有很努力去看。因為我們的匯率風險和美國人並不同,用債券ETF看會更清楚,BNDX做匯率避險,對美國人來講可以有效降低國際債券波動,可台灣人買他做國際債券投資工具,就變成全部持有美元,而用BWX則有自然避險的效果。台幣目前真的沒有好的固定收益投資工具,能自然避險也不錯了。

      綠角大對於是否需要特別分台灣我記得是中立的。個人覺得,如果不是短線投資考慮資訊便利,就長期投資來講台灣比重增加只是為了「愛台灣」的感情因素而已。如果從風險分散角度來講,我們的主要收入和台灣經濟狀況就已經可能有相當的連動,那麼投資國際才能分散風險,提高台灣比重反而是風險集中的。我有個朋友買0050買得很愉快,我給他的建議乾脆就是六等分:美國-國際已開發-新興-台-美債-國際債,這台股配置比你還高,而且其實新興股市裡還有13%的台股,所以這樣實際配起來台股快19%。以後表現到底會怎樣很難說,但從情感和管理上卻很容易被接受。很多人還是希望多點前留在眼前就看得到的台灣。

      我自己的預備金設得比較高,我把一些意外或預期的大支出也都會算進去,車子會折舊會壞,房子老了三不五時要修這修那的,小孩有時也會有徒然增加的支出,甚至親友有時需要救急救窮,很多人講的六個月我真的不夠用。

      電子股那個說法有趣,外銷概念股就常被認為是和匯率反向。不過就像前面討論的,股票本身波動比匯率還大,用股票討論資產的貨幣屬性關連性真的和債券完全不能比,我覺得就不必想太多了。

      刪除
    4. 對了,還有一篇中文的可能適合更多人看,裡頭也有談到股市的貨幣避險:
      http://tw.morningstar.com/ap/news/126781/貨幣避險降低全球型債券基金波動風險.aspx

      刪除
    5. 關於債券採取貨幣避險,看起來晨星跟Vanguard都是認同的。

      但網路上查了一些資料,有一反對說是當本國貨幣升值時,往往也會帶動本國利率上升,也就導致本國債券貶值。(就跟美國最近一樣)

      這時沒有貨幣避險的外國債券反倒才有避險的效果... 聽起來也是頗有道理。

      Anyway 以上都跟台灣投資人沒啥關係,純討論 for fun :-)

      刪除
    6. 以下講得有點囉唆,並沒有完全切題回應,而是藉機順便複習、消化相關議題的學習。

      常聽到的利率、匯率因果是相反的說法喔,利率上升是推動貨幣升值的力量之一,綠角大有篇「影響匯率的因素(Determinants of Exchange Rate)」可以看下。甚至匯率避險成本就可以直接用兩個貨幣的利差來估算,詳見綠角大的「外匯避險」。

      不過匯率變動變數比股市還多,很多分析其實都只是後見之明罷了。匯率與利率當然沒有確定的關連性,不然匯率就不會那麼不可測,外幣定存也就沒有匯率風險了。

      在此前提下「這時沒有貨幣避險的外國債券反倒才有避險的效果」這種說法就有點把獲利和避險混為一談之虞。美元漲或跌,從美元角度,國外債券會得到額外的損失和獲利,而且匯率的波動比債券價格波動還大(Vanguard那篇有講)。貨幣避險去除匯率波動風險時,就同時讓這個損失和獲利消失,讓國外債券還原為一個單純的固定收益投資,此時國外債券的美元價格變動可以直接從國外的利率變動估算,不再受匯率影響,債券部位的長期收益期望值就還原為買進時的到期殖利率(詳綠角大的「拿起你的望遠鏡---債券投資收益評估」),這才是避險的意義。如果我們真知道「何時該如何避險」那麼就直接反向操作就行了,根本就不必避險。

      刪除
    7. 不好意思剛剛用平板上的Gmail不小心按到刪除,居然就問也不問的把J大的留言刪除了,還好Gmail裡有原文...

      以下內容由 J 於 2015年1月22日 下午3:07 張貼
      -----------------------------------
      真的感謝Rib大指點。回頭看這些文章,很訝異當時我怎麼會有這種錯誤的解讀,可能我心裡已經有一些bias,讀到的東西只是更強化我的bias。

      忘記哪裡聽來的,在投資上,一知半解可能比完全不懂更可怕,這是我的問題之一 。還好我是應該還沒根據我的一知半解採取了任何投資上的決定。

      題外話,最近也在看TIPS,才發現抗通膨債券真正目的是對抗"突然高升"的通膨。原來我以前都是望文生義... 瞎想。

      是說我問題不少,常常壓抑不住的小賭性也是個大問題,即使在RSX上跌跤後也不敢說自己真的學乖了.... >_<

      但還好我的bottom line是分散+low cost,這兩點應該至少可以保護我不致於受傷太重。

      刪除
    8. 容易只看到和自己意見相同的東西,這是很常見的認知偏差,沒特別注意的話都很容易發生。每個人都可能發生(我去年在護照認證上的誤讀就是類似的例子),只能自己提高警覺,再像這樣透過討論釐清。

      這個也是我最開始開部落格的原因。把自己學習成果發表出來,透過寫出來的過程自己就可以檢視出不少過去以為弄懂其實沒有、以為清楚其實不夠清楚、以為正確理解其實搞錯了的東西,再透過和大家的交流反復討論,自己也覺得功力提升不少。

      TIP我上綠角大的課,聽到的是「意料之外的通膨」,一般債券其實已經有把預期通膨考慮進去(請見綠角大的「什麼是實質利率?(How to Calculate Real Interest Rate?)」),如果通膨低於預期,則TIP表現反而不如傳統公債。

      通常處理賭性的問題,其實可以畫出一部分,例如10%,只在這個部分做主動操作,其他90%則嚴格按照配置,這樣可以有點爽度,又不至於打亂配置。明確分割後,主動操作的績效也可以更清楚。

      刪除
  2. Rib大大瀏覽您的部落格讓我受益良多,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指數型基金TPINX和FBNRX都是富坦全球債基原型,但FBNRX卻有更低的內扣費用,是我少算了甚麼嗎,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share class不同,收費結構就不同,詳情請看Prospectus。簡單說,那種看起來超優的費用率都是給大型法人的。如果看Morningstar,留意下
      Min. Inv.是百萬級別的就知道了。

      講到這個就覺得可惡,台灣的組合基金都不是買法人股別喔,都是買昂貴的一般股份,然後跟基金公司分經理費。

      私校退撫儲金自選平台也都是一堆高費用基金,標的遴選條件一堆,就是沒有提到費用率。反而新制勞退基金直接委託國外法人代操,拿的就是法人級別的費用率。

      刪除
  3. 請教rib前輩,BNDX跟BWX還有IGOV一樣屬國際債劵,近期國際債劵指數都向下,唯獨BNDX在漲,他跟其他兩檔國際債劵的差別在哪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BNDX有美元避險,另外兩支沒有。本文最後一段應該有寫了,有美元避險的BNDX不會隨歐元日圓貶值而下跌,沒有避險的BWX會。

      對台灣人來講,沒有避險的BWX和美債剛好可以形成自然避險,如果兩者都投資時,這邊的匯率損時可以從另一邊補回來,這就是資產配置的效果。如果國際債市也買BNDX,那美元漲時固然是賺,但美元跌時狀況就虧了。匯市比股市更不可測,也沒什麼長期向上的趨勢可言,就長期固定配置比例的投資人來講,是一個需要設法降低的風險,而不會期待從中獲利──那是擇時進出的人才會想拿的投機獲利。

      當然會有很多人賭對而獲利,但這贏家背後一定有輸家。如果不能控制眼前的誘惑,就很難長期堅持自己的投資計畫,而一再掉落追高殺低的陷阱。當我們被BNDX較佳的年度表現吸引時,別忘了,我們現在買入的並不是去年的BNDX,而今年美元一定走強?走強多久?會有多強?天知道。在這波所謂超強勢美元之前,流行的豈非美元將長期走弱的說法嗎?

      刪除
    2. 關於BNDX美元避險,我到有個想法。我們在配置債券部位時,主要著眼於跟股市的負相關性。而金融風暴發生時,美元通常是避風港之一,這時候股市大幅下跌,美元上漲,所以如果債券部位配置BNDX,債券部位對股市的負相關性應該會提昇。這個想法不知道有沒有問題?

      刪除
    3. 避風港? 這樣講的好像感覺有道理,但如果換一個說法 「美元和股市負相關」 您還會覺得有道理嗎? 而且實際看https://stock-ai.com/RC 可以弄出美元和SP500的1988年迄今的滾動相關性,金融海嘯之後幾年有明顯相關,但之前並沒有

      還有,債券部位也不光是負相關,還有低波動(不然就買長債了)。而債券的幣別是造成匯率波動的主要原因,貨幣配置還是需要考慮一下吧

      刪除
    4. 這個債券配置相關問題好像久久就要來複習一下,要徹底搞清楚真的很難,還好有這裡可以大家討論。

      以我在Rib大這裡所學,看起來有(1)負相關,(2)波動性,(3)匯率這三大點要考慮。特別是(3)匯率的問題,美國人有美債以及大量的美元計價的外國債可用,避免了匯率波動,但台灣人偏偏沒啥台幣計價的債可用,綠角大/Rib大用的美債加已開發國家債,是著眼於匯率的自然避險效果,來替代台幣計價的債。

      剛好我也有了一個想法,即使單純只使用美債(e.g, BND or IEI都可),也許也可以透過"定期"再平衡(re-balance)的方式來處理美債部位的匯率風險。舉例來說,原本考慮股債配是90/10,但假設去年美元貶值10%(看是對台幣還是根據美元指數,應該都差不了太多),所以實際再平衡後,美債部分要加上10%,變成股債配是89/11。

      這種作法的好處是反正再平衡本來就是要做的,沒有額外的功夫,另外只要單純持有美債的ETF就夠了,可以避免目前還是內扣費用頗高的BWX(或EMLC),整理報稅文件時也可以更單純。

      刪除
    5. 我覺得J大的說法用再平衡這個觀念說不通,暫時跳脫債券內部配置問題來看,這種投資計劃,變成投資組合的股債比隨著美元波動調整? 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猜J想達到的效果,比較像是想針對美債部位做台幣定期定值投資。這跟固定比例的資產配置再平衡其實是兩回事,沒辦法湊在一起講。

      那麼,美債換成台幣的定期定值投資有效嗎? 我覺有效的前提是有匯率有均值回歸的趨勢才有用,但這可不一定如此。所以效果還是沒有貨幣風險分散的效果好。

      刪除
    6. 1. 不好意思,我自己也知道我這個想法很不成熟,但忍不住想先拋磚出來引玉一下。

      2. 我腦袋不清楚,上面的說法跟例子都不對。如Rib所說,股債比的設定不應該動。

      3. 我想表達的應該是匯率的波動應該似乎透過再平衡來處理 (前提當然是股債比要先固定,Rib大一下就點出來),所以可能不需要再搭個BWX。

      4, 我想到我自己的狀況,因為我還有一些台股資產,所以假設期初VT有USD100,台股0050有TWD 3,000,IEI有USD 100,並假設期初台幣對美金匯率30:1 ,所以這裡的股債比是2:1。等到期末假設各資產淨值都不變,但台幣貶值(美金升值)到31:1,使得台股TWD 3,000變得不值USD 100,所以這時股債比會"低於"2:1,因此透過再平衡,就要增加IEI的部位到超過USD100,才能使得股債比回到2:1。 因此我的意思是,也許透過再平衡的動作,就能處理匯率的波動。(但這問題好像必須把台幣資產納考慮才能成立了... 不知道是哪個環節沒想通)

      5. 另Rib大,我不太懂你說"針對美債部位做台幣定期定值投資",感覺野蠻有意思的,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嗎?

      實際上以我的狀況,因為還有不少的台股部位(大概佔總可投資資產的

      刪除
    7. 再平衡時當然要將全部資產用一樣的幣別換算才能有效再平衡,用台幣或用美元並沒有差別,這和我們上次討論各國市場報酬率的問題是同樣的道理。

      投資美債對台灣人來說其實可以分成債券和外匯兩個部分來思考,偏偏現在殖利率又低,類似外幣存款那樣因為匯率波動吞掉利息的問題更形嚴重,這就是我前面說不做匯率自然避險會造成波動性較高的問題。

      這個波動性影響未來到底多大,恐怕沒有人知道,但就是這個不知道是我比較偏愛自然避險的原因。當然,如果覺得這無所謂的人,也可以不用投資國際債券他,但這就要承擔美元下跌的風險。股債間的再平衡可以透過固定股債比盡量減緩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但無法改善債券部位本身的風險。當然,如果債券比本身就比較低,就整體投資組合來講,在累積階段忽略這種風險影響也相對較小,但到了接近提領階段,債券或現金部位增加,匯率風險影響也會加重吧。

      換個問題思考或許更能簡化問題。股票部位可不可以只投資美股?投資國際股市對我們的好處是什麼?不就是分散嗎?投資不同貨幣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會說"針對美債部位做台幣定期定值投資",我以為您原來的意思是,從台灣人角度來看,長期買美元,跌多買多、漲多買少,買到維持一定的數量,這和定期定值有些類似之處。如果美元有回歸均值的趨勢的話,長期來講或許可以抵銷一些匯率波動的影響。當然,現在我知道其實您不是那個意思,就忘了他吧。

      刪除
    8. 1. 我先前的第4點有誤,應該是"要(減少)IEI的部位到(低於)USD100,才能使得股債比回到2:1"。

      2. 我的想法是,單從直覺上來想,在任意至少兩種承受不同匯率風險的資產類別(例如IEI與VT)定期進行再平衡,應當就有一些匯率避險的效果了。

      3. 所以回到Rib大的問題,可不可以只投美股,以上述的想法來推,也許可以,但另外要搭個非美元計價的債券,例如BWX+VTI。

      不過若是考慮到[債券資產本身]daily或者短期的波動性,類似IEI+BWX不同幣別所形成的自然避險大概是唯一解。

      但長期來看,兩者我想對總資產的影響應該差不了太多..

      再次感謝Rib大的意見分享! 每次都收穫很多!

      刪除
    9. 我抓錯你的意思了,不過我的意思你抓對了 (上次好像也是這樣)

      關於2.我有點理解你的意思了,我從沒這樣想過,所以一直沒往這個方向想。

      我是這樣想的(沒有詳細根據,僅基於個人目前所學的思考),股票長期來講,決定於公司本身的價值,這個價值受匯率影響比較少,特別是在全球投資如此便利的時代。公司獲利和匯率的關聯性比較複雜些,不同公司、業別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抵銷。例如美元上漲或下跌,就算換算成台幣淨值,美國股票基金到底上漲或下跌還是很難說吧。

      債券則不一樣。固然也受信用評等的影響,但在沒有太嚴重的變動下,他的價值幾乎可說是單純的可由利率、匯率決定。

      所以我覺得,單就匯率風險來講,這兩者是無法互相抵銷的。因此我也不太贊同3.的推論 (我本來是要拿股票做例子個來說服你,結果你還是能夠繼續推論下去,所以這個例子大概也可以忘了吧)

      同樣基於前面的理由,我認為單買美債的長期的影響還是要看美元走勢。如果回歸均值的話,確實影響不大,但如果沒有,就債券部分影響還是很大的。

      刪除
    10. 好奇之下 我試著用portfolio visualizer做了回測(2008-2014),股債比設定在6:4,每年都再平衡,想看看不同債配置在實際美金台幣匯率下整個資產的影響。

      See: https://goo.gl/BZS1Pz,債的配置用三種 (1) IEI:40%; (2) BWX:40%; (3) IEI:20%+BWX:20% 因為IEI的關係資料只有從2008起。

      看return的話,是(1)>(3)>(2)。看年化標準差的話,高到低是(2)>(3)>(1),(3)不是最低的,這不意外。因為上面連結中的資料是以美金計算,還沒有考慮到美金台幣匯率。

      然後考慮匯率。美金對台幣漲跌幅資料,我手動從2008年一路算到2014當年底,共七筆,正值代表美金升值。
      1.32%; (-2.56%); (-9.04%); 4.57%; (-4.56%); 2.99%; 5.7%

      考慮了匯率後,看return的話,還是(1)>(3)>(2),但看標準差,仍就是高到低是(2)>(3)>(1),意思是考慮到匯率後,債券部位全部是IEI的資產組合年化波動還是三者之中最低的。

      以下列出考慮匯率前後的標準差
      (1)前:11.86%; 後: 12.59%; 增加了0.73%
      (2)前:15.15%; 後: 14.30%; 減少了0.85%
      (3)前:13.14%; 後: 13.42%; 增加了0.28%

      單純七年的資料,大概也很難下個結論,以上就供大家的參考,看看大家有沒有啥想法可以討論一下.. and 我常常腦袋不清楚,如果哪裡有算錯,請多多見諒。

      刪除
    11. J大,感謝您分享個人的研究成果。

      都花功夫算了,要不要也分享下試算表? 有試算表比較容易看出有沒有計算,光看數據的話,數據來源不同也可能有差異。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也可以做為範本。

      另外,有沒有考慮再做一份100%債券的比較? 這個比較看得出單純債券的變化,也可以比較股票部分到底增加或減少匯率的影響。

      還有,我覺得還可以補一下美金對台幣匯率的標準差,美元指數的標準差,這兩個個還可以和長期的匯率波動比較,應該也可以增加參考價值

      至於對結果的回應,我覺得,其實計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透過這樣的計算,對匯率的影響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定會有更清楚的了解。至於結果的看法,我覺得,其是樣本代表性還是其次,更重要的還是小心後見之明。就以這組計算來說,結果雖是IEI最佳,但其實也沒有否定自然避險的效果。原本配置/再平衡就不是追求最佳狀況,而是避免碰到極端狀況。

      刪除
    12. 感謝Rib的意見,坦白說我心裡是覺得沒有道理IEI+BWX會不好,會拋出只用IEI的想法,主要是想透過討論,看看有沒有一些盲點。

      所以算完結果IEI最佳,我也很訝異,反倒讓我有種無言(更接近傻住)的感覺.. 就是不知道要用怎樣的態度面對歷史資料(即使這些都是真實正確的資料)。

      即使我今天用資料樣本更久更大,那我就可以照著分析出來的結果進行嗎? 不是都說過去的歷史僅供參考? 金融市場上沒有一定的事,那這些回測分析的結果,到底可以給我什麼指引?

      BTW 其實我不是很熟試算表,我很多都是手動算的.. 所以搞好久.. :(

      我算的方法就是先用portfolio visualizer提供的annual returns的資料,加上我上面算的美金對台幣annual漲跌,就等於得到有匯率考量的annual returns了。

      剩下我就用計算機算了,標準差是key進Excel算的,並參考網路上建議用stdevp這個算式算的..  所以其實我很怕我哪裡算的不對..

      刪除
    13. 雖然Vanguard先前用波動度降低來比較「有沒有美元避險的國際債券對投資組合的影響」,但其實那個概念對這個討論不那麼適用。這個題目討論的是「在沒有貨幣避險的情況下,投資美元債券和投資全球債券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由於我們沒有台幣避險的選項,投資的通通都是外幣,所以我們根本沒有真正有效降低波動率的工具。所以,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只求透過分散來避免貨幣集中的風險,這部分和波動的高低比較沒有直接關係。

      而BWX即使換算成台幣波動仍較IEI高,我覺得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台幣對美元匯率是被央行嚴加注意的,還稱不上自由浮動。所以我認為,BWX裡主要貨幣和美元匯率波動比台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大是很合理的。在 stock-ai.com/SD 看到,起碼2000年以來確實是如此。

      但這完全無礙於如果我們擔心未來美元有大幅貶值的風險,就可以透過分散持有不同貨幣債券來分散風險。而且,您只看到分散後比IEI差,其實應該反過來想,加起來比BWX好。所以再重複一次前次回文說的--配置/再平衡就不是追求最佳狀況,而是避免碰到極端狀況。

      刪除
    14. 突然想到另一種alternative,理論上是不是也可以用IEI配個看空美元的ETF(例如UDN,這年頭真的什麼類型的ETF都有...),這樣也許可以等於自製的貨幣避險債券... 不過UDN很貴就是了(EP=0.77%),而且我對commodity這類資產因為非常不熟悉所以直接不碰。

      以上僅供討論啦,應該不會有人真的這樣幹吧..

      刪除
    15. 您這就想岔了。投資UDN和用BWX自然避險有什麼不同?當然,除了美元指數的配置和BWX差異其實還蠻大,UDN也不必承受債券的其他風險,但就匯率避險的角度,兩者只有配置細節的差異。

      刪除
  4. 在第一證劵想投資共同基金全球債TPINX和PFOAX但是不開放給國際投資者了,找到由PUTNAM發行的PGGIX請問RIB版主對這個基金家族熟悉嗎,可靠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好意思,沒研究。我現在都只關注指數型基金。一般共同基金費用高太多了,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綠角財經筆記關於費用方面的問題?而且,指數型基金也比較能夠自己掌握資產配置比例,不必擔心主動投資基金的公司和經理人是否可靠的問題,而基本上這個完全無人可以保證。如果您沒接觸過這方面議題,也建議您先看看綠角財經筆記。

      其次,拒絕外國人投資的美國共同基金並非少數,就算找到現在可以買的誰也沒辦法保證不會哪一天就變成不能買,也不會有任何人補償您之前的相關費用。所以現在一般都買ETF比較多,絕對不會受國籍限制,費用率一般來講也比較低。不過主動投資型的ETF選擇比較少,費用率通常也不低就是了。

      刪除
    2. 講到這個, 突然想到之前TD禁止大陸人開戶, 是有點擔心會不會哪天輪到台灣了.
      當時大陸帳戶好像被強制關戶, 不知道有沒有大陸人拖到現在還保有帳戶的.
      另外, 請教一下, 大陸人的定義是國籍為大陸, 或是長住在大陸就算?
      前陣子PTT有討論到稅務問題, 也就是如果長住大陸, 是否可用大陸優惠稅率10%?
      請問一下Rib大,是否有研究過這方面,謝謝!

      刪除
    3. 不算有很深的研究,因為我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也沒特別關心過,不過,按W-8ben的說明,Line 2. Enter your country of citizenship. ... If you are not a resident in any country in which you have citizenship, enter the country where you were most recently a resident. 所以確實是以居住地為主沒錯。

      W-8ben是遞給券商的,所以只要券商認可台胞證或其他證明和中國地址就行。有此需求的話,建議可以先向券商確認,如果券商同意,那麼應該是只要遞交新的W-8ben,請券商更改預扣稅率就行了。如果券商不同意,也可以引用IRS的文件向券商說明。這是完全是合法的程序,應該不會有問題。不過,退稅時要申請ITIN,IRS對台胞證看法不知如何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問看看,我可沒有台胞證)。話說回來,好像也可以用台灣護照申請ITIN,雖然用台灣身份去退用大陸身份的預扣稅好像有點怪,但好像也談不上合不合法,只要我們不提,券商那邊也不會知道ITIN的問題。

      刪除
  5.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我配了一支HYMB,跟股市呈負相關的市政高收債,想請RIB大大幫我評估這支債劵ETF適合拿來配置嗎?!想聽聽您的意見,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對市政高收債幾乎沒有接觸,只能就基本的認識討論。

      首先,投資組合不能只考慮相關係數,還要考慮各資產本身的風險。在資產配置中,固定收益部分除了"可能"和股市負相關之外,低風險的特質也很重要。債券沒有白吃的午餐,較高的收益必然伴隨較高的風險,那是跑不掉的。這您要自己思量。

      其次是資產特性的問題。Muni對美國人來講,和政府公債的差別在沒有聯邦所得稅以及較高的信用風險,州稅兩者皆可避免。公司債則連州稅也跑不掉。所以,基於其稅賦優勢,一般認為在同樣風險下Muni的稅前收益會比較低,所以一般建議不適合美國人的免稅退休帳戶。所以,如果您的稅務規劃目標放在用免稅額全部退稅,那麼Muni可能相對不划算。至於市政高收債和投資級Muni的差別,除了信用風險外,我並沒有太多理解。不過初步看起來,各類Muni本身的相關係數也不高,看來這類別資產本身內部差異也很大。

      至於用NEC退稅,目前我還不知Muni這塊怎麼放。以前聽綠角大說有預扣稅,而不知何故Muni也不在QII範圍內,最近查了下,Boglehead有人指出NRA在TD Ameritrade投資MUB並無預扣稅。我問IRS被踢回來說狀況複雜無法簡單解釋(第一次遇到),所以只好問TD Ameritrade,目前在等回音。

      刪除
  6. 我有一個Schwab的帳戶,目前太多閒置資金尚未規劃到,我想撥出一部分買類似FXE的歐元etf,來避免帳戶裡美元貶值,能否請RIB大給我一些意見做參考,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對這方面沒有太多想法,只是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貨幣型ETF的費用率都那麼高,FXE的0.4%在貨幣型ETF已經算低的,但其實短債的BWZ只要0.35%。所以這類基金基本上就是拿來避險或投機,純就原幣別的預期報酬根本都是負的,也就是要付出的避險成本。

      或者,其實問題不在選擇很有限的工具上,恐怕應該回頭看看為什麼有那麼多閒置資金。如果是打算分批定期投入,那麼其實不用太在意避險問題,分批進入的話匯率也是分散在不同時點,也有一定的避險效果。如果是擇時進出的結果,那麼避險意義也不大,因為擇時進出本身的風恐怕就大過匯率風險,而貨幣的買進賣出本身也充滿短線投機的誘惑。

      刪除
    2. 原po擔心美元貶值所以要換歐元,我也有看到有人主張因為美國遲早要升息,且歐洲還在持續地狂印鈔票,所以建議要留美元。

      Anyway,我想說的是,任何資產有人看空就有人看多,不然就不會有成交。

      原po請三思而後行,如Rib大所說,資產配置還是建議從風險控管的角度出發。

      刪除
  7. 我用複委託買英股的ETF:iShares Core MSCI World UCITS ETF。這是累績型的ETF,不用扣股息稅。Total Expense Ratio 0.20%,似乎比買VT好?也不用申請扣稅。Rib兄,是否可行?

    http://www.ishares.com/uk/individual/en/products/251882/SWDA?siteEntryPassthrough=true&referrer=tickerSearch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裡有一連串的分享和回應
      http://ribtw.blogspot.com/2014/04/schwab-joint-account.html?showComment=1427831820455#c7148969290906146194

      刪除
  8. 最近感覺上是小股災,但忍不住想跟Rib大分享的是,我發現對於全球作資產配置的台灣投資人來說,匯率這次幫了大忙。(note: 但水能載舟... )

    以http://goo.gl/Rp8xSd 為例,其中VASGX是(股8債2), VSMGX是(股6債4) 。只要配置不要太偏門,大家的績效應該都跟這個差不多。

    圖中來看,以美元計價都是下跌,但最近台幣猛貶(美金猛漲),換算回台幣,整個資產甚至還可能增加的.. 完全意料之外。

    匯率的影響真的是大到讓我很有感覺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近台幣確實跌蠻兇的,這種時候特別能看出全球化分散投資的好處。

      刪除
  9. 借Rib大的地方,分享一下2015的投資心得。

    快速算了一下2015年的年化報酬率約"-4.3%" (以美金計算)。相對於VASGX大概落後了超過3%,今年美金對台幣倒是漲了3啪多,鴕鳥一點以台幣計算心情就會好一點:)

    心得1: 2015這算是進入被動指數化以來比較"逆風"的一年,但很慶幸的是,情緒上算是有控制好,安然度過八九月份時的股災,完全沒有做任何交易。

    心得2: 年初時候購入兩隻股價都已經腰斬的個股,都是跟油價正相關的公司,想說趁低買進,結果購入後股價又腰斬,算是再一次認清自己選股選時的能力 (上一次是RSX,唉,也是摸底不成...)。仔細算來,這幾年選股選時成功失敗的比例剛好一半一半,跟丟銅板差不多...

    心得3: 資產配置的比例大概就決定了績效。即使我有部分的個股(亂)操作,但總體來說,我新興國家資產(VWO+EMLC+台股)的比例大概佔總資產的30%,這些新興國家資產跌幅大概都有10%以上,這大概可以解釋我落後VASGX 3%多的原因。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分享。
      很認真的檢討,值得學習。

      刪除
  10. Rib大,想討論一下緊急預備金的問題。最近台幣跌得兇,引發我想到緊急預備金是否應該配置外幣(例如美金或日圓)的問題。我自己是留大概約一年的生活開銷,所以也不能說是個小數目,台幣直直落,感覺上也是有點損失..

    加上銀行外幣存款的流動性幾乎跟台幣一樣好,用網路銀行幾乎可隨時換回台幣,如果我記得沒錯,中央存保也有涵蓋外幣存款。

    但另外想法是,雖然台幣最近直直落,但基本日常生活開銷(也就是緊急預備金所設定的用途)應該不太會受到匯率的影響,因此也沒有透過一籃子貨幣來避險的需要,充其量最多就是因應本地通膨的程度要定期補上一些。

    想聽聽看Rib大的看法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沒有看過這方面的討論,也不是真周延的研究過。以我初步的想法,配置外幣若說可以防範台幣貶值,反過來說豈非也是多了外幣貶值的風險? 如果就減少風險來看,似乎沒有特地加上匯率風險的必要性。何況我之前連長期投資的固定收益部位,都在思考要注意減少匯率風險。準備金沒用到時就是一直放著,總會得看似也是長期資金一樣,但萬一有狀況需要用,也是沒辦法撐著不動,所以終就是樣當成短期資金看待。

      從本質來說,預備金是萬一有需要就要花掉的,考慮的應該是能否提供穩定的購買力。而台幣匯率波動和物價波動是兩回事吧? 生活中要用掉的錢,除非有跨國開銷,和匯率沒那麼大關聯吧? 這和考慮長期投資的增值應該是不同的。如果覺得放那麼多錢在那裡投資效率不彰,那麼或許該考慮的是減少緊急預備金的比例吧。這樣投資邏輯或許比較不會混淆。

      我在想,在這個時候考慮外幣配置,是否基本上還是受到過度重視近期信息和害怕損失的心理因素影響,以致產生見獵心喜的投機誘惑,從而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決策?

      刪除
    2. 感謝Rib大的意見。我也是比較傾向不加入外幣配置,周圍沒別的人可以討論這事,所以只好來這麻煩Rib大指點一下了..

      另外的想法,如果是緊急預備金需要有外幣配置是對的話,那可能連我另外保的商業保險都應該要配上外幣計價的保險,感覺上一整個就太複雜了... 應該沒有這個必要才是。

      刪除
  11. 我認為應該將台幣換成美元
    消極一點的
    可以將美元放在銀行活儲或定存

    需要時 換成台幣 非常容易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流動性當然沒問題,但能不能講下思考邏輯呢?
      決策的話自己對自己負責就好,討論議題的話還是要有點互動才有意義。
      針對我和J的說法有甚麼評論嗎?

      刪除
    2. 歡迎大家來討論一起學習,先丟個圖上來(台幣匯率波動和物價波動)
      http://screenshot.net/jger3c4?tw

      有點負相關的味道哩...

      (感謝Stock-AI好用的工具)

      刪除
    3. 用他的[分析模組]>[皮爾森相關係數],對[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和[美元/新台幣匯率],分別以30/20/10年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確實是負相關 (-0.6403顯著/-0.3872低度/-0.2825低度),但相關性不見得多大。特別是近10年的相關性最低。

      不過這東西要怎麼解讀? 所以台幣強勢/美元弱勢的時候,台灣的通膨較嚴重? 好像和常識的感覺還蠻一致。

      不過,這算是支持持有台幣就好嗎? 那個相關性對應的解讀應該是持有美元是無助於對抗通膨吧? 這和原來的議題有關嗎? 不管持有何種貨幣,通膨都是存在的,並不會因持有貨幣不同而改變吧?

      刪除
    4. 也許可能要把問題設定一下,比較好討論。 >_<
      我想問題可以設定成"在假設緊急預備金是用來支出的,也就是以"保持購買力"為目標,則是否需要在現金的部分加入外幣?"

      另外,預備金一般所設定的使用時間,大概就是幾個月到一兩年,所以我的想法也就是在這個期間內來看對購買力影響的因素,其中我想到的就是短期內的通膨,所以我做了那張表,但我非經濟專業,不知道用這個資料是不是適合,還請大家指點。

      我也不太敢下結論,但感覺跟Rib大講的一樣,針對所設定的問題,看起在現金部位持有美元沒有顯著的好處,而且似乎央行的職責就是透過利率匯率的工具來確保購買力的穩定,i mean,已經有人在管了,所以應該是不需要太擔心這事。

      刪除
    5. R兄好 : 感謝您無私的奉獻 , 謝謝您這個網站  造福大家 !!!

      我的觀點 :
      台幣對美元會長期貶值
      持有美元比較優 (美元與台幣 在網路銀行 流通性一樣 交換變現很方便)

      台幣對美元會長期貶值
      也只是我的猜測
      我自己猜測認為這是很明顯的

      我是積極投機者
      所以會投這個自認為勝率很高的機

      因為它勝率很高 !

      刪除
    6. 小弟我自認我投機的戰績不佳,對匯率這事更是覺得複雜看不懂,所以也不敢有啥觀點。因此我的問題應該是"台幣" v. "台幣與外幣的組合"兩者來比較。後者我的想法是想透過自然避險,來處理掉匯率的波動。

      以Paul大之意,是否意味著應該全押美元而不留台幣?

      刪除
    7. 我的看法是,基於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準備金還是用台幣較合理。
      想投資外幣的部分,就歸入投資的部份。這樣邏輯比較清楚。

      至於投資外幣是否是個好主意,以及如何進行外幣投資,那是另一個議題。

      在我看來,投資外幣純屬短線投機,對於用指數工具進行長期投資的策略來講,是屬於需要克服的心理誘惑。如果看好美國經濟,直接投入美國股市就好了。投資風險,則透過資產配置和買入持有來調節。對我來說,需要一再提醒自己的是,勝率看來再怎麼誘人,賭終歸是賭。當然,我自己對於如何提高外幣投資的勝率也幾乎一無所知就是了。

      刪除
    8. Rib大是高手,一語驚醒。

      我引申一下,是不是可以解讀為:有些資產是投資,有些不是(like 準備金and自住房),前者是要看回報,後者是拿來消耗的,兩者的確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邏輯比較不會亂...

      其實我挺滿意我現在準備金的計算方法,我有記帳的習慣,所以直接拿過去一年的開銷當參考基準,由於小孩一直在長大,開銷也一直在增加,我覺得我這種方法挺不賴,也算有考慮到長期通膨的問題。

      同時有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準備金,他是另外養了一個股票部位(約佔準備金的30-40%),用那個股票部位的回報來加入到一個初始的準備金中,我想他的目的也是來克服通膨。但我覺得這也是很容易弄混.. 不是很認同這種作法,基本上我覺得很詭異,但給大家參考參考。

      https://www.betterment.com/resources/personal-finance/safety-net-funds-why-traditional-advice-is-wrong/

      真的擔心通膨,我認為有官方公布CPI可以參考,不足時領了薪水或股利,第一優先就是補到準備金中,覺得這比這篇文章建議的方式簡單實用很多。

      刪除
  12. 請問一下DBEU這支ETF,它追蹤的是MSCI Europe US Dollar Hedged Index,應該是追蹤歐股指數的美元避險基金,屬於這篇文章所定義的貨幣避險ETF。所以在歐洲當地貨幣對美元貶值時,它的績效會特別突出;但是相對的,如果歐洲當地貨幣對美元升值時,它的績效是持平或下降呢?文章中有提到貨幣避險ETF「反而增加了不可測的美元匯率風險和躲不掉的避險費用」,這「不可測的美元匯率風險」是指?又「躲不掉的避險費用」是指expense ratio較高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歐洲當地貨幣對美元升值時,美元避險的指數績效當然就落後沒有貨幣避險的指數。也就是說,投資這類型股市基金,在投資股市的同時,其實也在賭貨幣的升貶值。名為避險,但卻變成投機工具。匯率和股市不同,他沒有任何長期增值的展望,是純粹的投機。

      避險一定是會增加成本,但說到expense ratio,有個麻煩是沒個比較基準,因為其他影響expense ratio的因素可能超過匯率避險,所以不一定看得出來。

      刪除
  13. 提到匯率風險,是進行海外投資要面對的問題。大大提到的降低匯率風險的方式,主要就是定期投入,並搭配再平衡的方式。但是今天看報紙,提到美國的「貿易夥伴匯率政策報告」,內容說某研究直指台幣被低估達26%之譜。若因此致台幣一直維持強勢升值且一去不回,則再如何攤平似乎也很有限。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幣一直維持強勢升值且一去不回.." ,其實上面一年前也才有朋友分享看法 "台幣對美元會長期貶值",

      很明顯的,要預測匯率不容易阿。

      刪除
    2. 1.除了定期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全球資產配置,擁有多種幣別資產,可以達到自然避險的效果。

      2.就算真的想要進行積極的匯率避險,現實是:沒有簡便便宜的台幣避險的投資工具。台灣人跑去買某外幣的避險,其實就是只是單純在賭該外幣升值而已,連避險都談不上。例如買美元避險的國際ETF,則該資產的貨幣就變成美元,原來全球投資的分散效果就不見了。

      3.您說台幣一直強勢且一去不回,建議您回想一年前台幣不斷貶值的時候那些財經專家都說甚麼。上面留言中就有網友當時留下的足跡。也可以想想人民幣這幾年的起落。看新聞做一窩蜂的投資,絕大多數的下場都是在市場翻轉時成為來不及逃走的墊腳石。

      最後引用綠角大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的前言「我們應該根據穩定不變的原則,來計畫自己的投資。而不是根據每日一變,永遠讓人摸不著下一步的市場情勢來規劃投資。」

      刪除
  14. 請問一下Rib大,我有買GUR這隻ETF,但這兩天查不到淨值
    查了一下才發現 "THIS FUND WILL BE CLOSING ON 7/24/2017"
    也就是我買的ETF要被關掉了!
    我應該可以把錢拿回來吧
    拿回來的金額是 股數 x 7/24收盤價嗎? 會不會有其他費用?何時會收到?
    不好意思,第一次碰到這種事,問題有點多
    這隻是TD的免費ETF,沒想到也被清算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咦? 券商沒有轉發通知嗎? 新聞稿發布日期是6/30,應該也要通知投資人何時停止交易才對,方便投資人在終止交易前預做準備。

      我自己也沒經驗,不過基金公司的通知上應該會有說明才對,沒收到或找不到通知,可以看PROSPECTUS,上面有更新的信息:

      雖然您已經錯過時機,不過還是提一下。自行賣出可能要承受大量賣單帶來的折價,而且基金公司可能在公告要清算後已經陸續在出清持股,但無論如何,那個價格是你可以看到的。

      如果沒有賣出,則要等到終止交易後,基金公司才能開始清算(Liquidation)。投資人拿到多少,要看清算結果,反正絕對不會是7/24收盤價,也不會是7/24的淨值(NAV),整個清算過程通常須要一段時間,停止交易後仍有持股的投資人收到多少要看ETF資產實際賣出後的結果(也是一種NAV),而且這就產生投資人無法掌握的風險。根據PROSPECTUS,清算日是7/31,這一周就是您無法掌握的。投資人預計會在8/1收到錢。

      另外,清算過程ETF賣出持股有可能產生資本利得,如果有短期資本利得,券商有扣稅又沒有主動退稅或自行退稅的朋友就會吃虧了。TD的話明年會自動退才對。

      除了PROSPECTUS外,上述回文主要還參考這篇:

      https://www.thebalance.com/what-happens-when-an-etf-closes-its-doors-1214809

      刪除
    2. 感謝Rib的回覆
      剛去翻了一下信箱, TD在7/13有寄出通知給我,聯結如下
      https://materials.proxyvote.com/Approved/MC0256/20170703/SUP_329517.PDF
      只是因為這種信通常不會看....就忽略掉了!
      等我收到錢,再上來回報狀況

      刪除
    3. 分享一下,昨天8/1果然收到了closed ETF 分配的金融, 跟最後一天的市價/淨值 不同, 沒有任何手續費, 資本利得的扣除, 或許這是因為6/E才配息過, 或是資本利得等費用已經隱含在價格裡了

      刪除
    4. 謝謝分享。還有一種可能,我看的文章中提到的清算時的資本利得問題並不是按平時配息的長短期資本利得分配程序,而是將資本利得/損透過1099轉移給投資人,這樣的話對外國人就沒有影響了。

      刪除

求助時請將問題說明試算表分享連結或其他個人資訊分開成2個留言,以方便發表及回復求助說明的內容,並保留個人隱私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