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新制勞退基金的資產配置和績效
新制勞工退休金徹底研究

只要是適用勞基法並選擇新制勞工退休金的人,或是不適用勞基法但參與自願提撥退休金的人,隨著工作年資增長,一定會在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逐漸累積一筆退休金,而這筆錢會以"新制勞退基金"的形式進行投資,所以每月提撥的金額就像是強迫定期投資一支平衡型或資產配置基金一樣,雖然有2年期定存平均利率的最低保證收益率,但仍然會承受金融市場的各種風險,而這筆投資直到退休時才能領回,在此之前我們無權支配個人專戶的資金運用方式。因此,當我們在擬定投資計畫時,最好能將新制勞退基金一併納入考量。

*本試算表資料取自102/03月報
資產配置
透過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每個月公布的勞工退休基金運用情形報告年報等公開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勞退基金的資產配置概況、投資績效以及未來的投資計畫。右表是民國102年3月底新制勞退基金的資產配置概況,看起來類似股票35%的全球平衡型基金,只是本國債券、股票佔的比例比較高,而且現金比例和債券幾乎是1:1,這應該是為了因應大量的現金流動的考量。
由於台灣股票佔了20%之多,另外新興市場和日本以外的亞太股市也有加重比例,這可能使其波動比類似的全球平衡型基金高,且績效受台股和新興市場影響也較大。當我們在考慮自行投資的項目時,要把這部分列入考量,才不會讓相關投資配重過高。而且,勞工退休金的累積金額越高,影響就越大。
舉例來說,當個人專戶餘額達到自行投資總額的一半時,若原來規劃台股配重為10%,則兩者加總後,台股實際配重會達到13%。個人債券比例如果原來規劃20%,則兩者加總會變成23%的債券外加10%的短債和定存,並使實際股票配重大為降低。此外,我們常常煩惱沒有方便的本國債券投資管道,但加總後本國債券的比例也佔了3.7%。
其實這個例子舉得並不離譜,假設固定把薪水的10%存下來投資的話,每個月雇主最少提撥6%的規定,事實上已經超過自行投資的一半。如果我們本來就希望持有更多的本國標的,那麼還可以透過自願提撥增加其比例。
雖然身為指數投資人並不喜歡那些"投資策略"的多樣性,但其資產配置逐步建立的過程仍頗有值得借鏡之處。像勞退基金這麼龐大的資金,其資產配置仍是隨著資金累積而逐步建立的。雖然新制勞工退休金從94年就上路,但負責規劃營運的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直到民國96年才成立,民國97年以後才開始展開全球配置。等於說前2年主要是累積資金,經過一年的規劃,才開始建立基本的全球股債配置,而後陸續增加98年的亞太(日本除外)股票型 、全球被動股票型、99年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型、100年全球基本面指數股票型、全球不動產股票型、101年則新增全球新興市場債券型。而在逐步增加多樣性配置的同時,整體股、債、現金比例則大致維持固定。所以準備長期投資的人真的不用急著投入資金,花幾年的時間學習、規劃,慢慢建立配置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本試算表資料取自99/03~102/03月報
報酬率與標準差
監理會每個月公布的勞工退休基金運用情形報告 (及歷史資料)裡有公布從年初到當月月底的"評價後報酬率" (即收益÷當年之日平均餘額) ,右表即藉由過去36個月的月報推估每個月的報酬率,再以Morningstar的公式計算年化標準差平均年化報酬 (Mean)。和某知名的資產配置基金比較 (見下表),其標準差5.24%僅比股票配重35%的全球平衡型基金略高,和前面資產配置內容的預期結果還算一致。由月報酬估算的3年累積報酬 6.11% 則相對落後不少。不過,由於新制勞退基金的資料公告時間落後1個多月,所以兩者計算的時間點其實並不一致。這個問題要等以後抓準時間點取得一致的資料後再來更新。

*GoGoFund 2013/5/5
事實上,平衡型或資產配置基金的策略和股票比例調整五花八門,所以不同基金的報酬率原本差異就很大。下表列出國內市場上"年化標準差<7"、成立5年以上的14支全球平衡型基金,三年率報酬從-8.06~15.41%都有,新制勞退基金的三年累積報酬排名為11/15。

*GoGoFund 2013/5/5 (全球平衡型,年化標準差<7,按三年報酬率排序)
由於新制勞退基金開始施行還不到8年,每年都有大量資金淨流入,對其實質績效應該頗有影響。下面的試算表即藉由每年的資產變動來推估其平均流入資金,再計算其內部報酬率 (IRR),則3年總報酬3.047%,但5年總報酬9.122%。若加計前102年1-3月報酬2.54%,99年1-3月報酬-1.03%,則近3年總報酬約6.764%,排名為8/15 (平均7.22%),近5年總報酬約13.058%,排名為7/15 (平均10.53%)。由於發生金融海嘯的97年剛好是新制勞退基金入場的時點,低點入市的好運或許就是5年報酬率相對好一點的原因,再考慮最近4月大多基金為正報酬,所以新制勞退基金的表現在這個群組裡大概是位於中間左右。(2013/5/17更新總報酬計算)
直接以年度收益率和整體全球平衡式基金的平均年度報酬比較,可發現新制勞退基金大體上和同類型基金的漲跌方向一致,但幅度相對較小,表現頗有一貫性。

*GoGoFund (台幣結算)
由於監理會有確實執行資產配置並監督委外投資並提出報告,所以我並不打算花更多的工夫一一探究各個委託項目的績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每年12月的月報。
對新制勞退基金的資產配置和營運狀況有了概略性的了解之後,下一篇將探討實際個人帳戶提撥的收益分配方式、了解最低保證收益的計算方式、以及能否打敗通膨等問題,第三篇則會探討自願提撥的節稅效果,評估自願提撥在投資計畫中可扮演的角色

55 則留言:

  1. 不知道勞退基金的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是多少?
    我猜不會太低...

    回覆刪除
    回覆
    1. S.J大,我已經刪除原本的回覆,因為那鐵定是錯誤答案。外行人就是外行人,今天仔細看,它的支出裡頭也會包含資金運用帶來的損失,所以去年絕大多數是匯兌損失(台幣升值的緣故吧),直接那樣算絕對是錯的。

      我已經去信問監理會是否有公開這方面的資訊,有回音再來分享。

      刪除
    2. 有回應了,數字公布在在政府公開資訊項下的決算書,裡頭有委外投資的收支表,年報月報的收益都是扣除費用後的數字。

      我是這樣估算的:費用率=全年用費用/(100、101年淨資產平均),計算得出國內委託為每年0.105%,國外委託為0.338%,整體為0.229% (包含經理費、保管費和雜項支出)。

      我還有稍為算一下幾種類型委託的經理費%,由於這部分的淨資產是美金計算,匯率就偷懶統一用29估算,且個別項目僅是抽取能計算的做代表,有些公司橫跨數種委託,但經理費收入只有總計,就無法分別估算。計算結果:全球增值股票型(不確定增值的實質意義)0.289%,全球增值債券型0.262%(不確定增值的實質意義),全球債0.216%,亞太(日本除外)股票型0.450%-0.792%,新興市場股票0.551-0.657%。都還蠻接近ETF的。

      順帶一提,國內証證券交易費為0.04%(這個數字來自半年報)。

      刪除
  2. Rib大您好
    這篇的圖好像都壞掉了QQ

    Scott

    回覆刪除
    回覆
    1. 現在應該恢復了,原因還不清楚,謝謝您通知。

      刪除
  3. 請問哪裡可以查94-97年的月報酬
    論文需要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www.lpsc.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891154b有96年6月以後的,之前的您可能要自己去問勞退監或勞委會。

      刪除
  4. Rib大你好
    這篇文張寫的真好
    希望能在將兩篇的續集寫完
    我自己也有投入6%
    每當有人問我要不要投入時我只能說出3個理由
    一是退休金本來就要自己準備
    二是稅負上的優勢(目前接近是頭尾都免稅)
    三是最差的情況就當作超長期的零存整付
    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理由來說服自己與別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好意思,當時事忙,拖了半年後又碰上報稅問題,後來又傳出可能有自選方案,於是就有些意興闌珊,當然也是後兩篇相對來講沒那麼重要。

      其實有些資料已經蒐集了,這裡簡單交代一下好了。

      最低保證收益的算法並非逐年比較,而是看退休時分別用兩組收益率試算,再取報酬較高者。按月提撥的收益分配計算方式有點像是零存整付,是按每一筆投入時間佔全年天數的比例乘以收益率分別計算,94-101年8年的累積實際收益率為11.49%,保證收益率14.69%,期間CPI年增率累積12.22%,所以如果有人當時退休,拿的是保證收益。操作績效被通膨打敗不說,距離其自設的投資目標「通膨加上定存收益」差距頗大,但期間畢竟是碰到金融海嘯,或許長期表現會更好些。

      節稅部分,怪老子的「勞退自提也能有18%報酬率」http://www.masterhsiao.com.tw/Smart/SC176/SC176.php
      有詳細的討論了,雖然用他全部用複利算法有點不太對。如前面所說,當年的按月提撥是類似零存整付方式計算,這部分是單利,年末分配收益後滾入本金,這部分是複利,不過這算法的差異有限,並不影響其結論。至於投資意義您總結得沒錯,所以這部分是可以當成固定收益的部分來看的,這樣自行投資部分通常就可以調整得更積極些,至於要投入多少要看個人考量。年輕人節稅效果有限風險承受能力也強,如果有良好的投資計畫,個人倒覺得最好先不要自願提撥,應該優先累積自己的投資部位。等到需要調降風險,或怪老子所說的考量節稅效益後的「實質利率」高一點再開始提撥就行了。

      順便提醒一下,醫師、律師、會計師等執行業務者,如有受僱而獲領工資,或未受僱但得依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列報「薪資」之情形,得依其每月工資或薪資申報提繳勞工退休金,同樣享有免稅的福利,公司行政人員未必了解,這需要自己去爭取。其他說明可參見「http://www.bli.gov.tw/sub.aspx?a=ADF%2B2ZzZ8PQ%3D」

      刪除
    2. 1. 報酬率是否應當把節稅的效果一併考慮?,以稅率15%來算,這樣"感覺上"能達到投資目標「通膨加上定存收益」。

      2. 我也有自提6%。兩個考量: (a) 像我這種定力不太夠的,自提算是可以強迫讓我stay the course,避免behavior mistake的最佳作法。 (b) 有"年金"所提供的安全感還是挺好的,但我對商業年金信心還不夠,所以自提就等於多買個年金險。

      刪除
    3. 剛查了一下,原來我又想錯了。勞退年金只能領到『平均餘命歲數為止』,跟勞保年金不同,所以跟年金險還是不同。

      但基於"避免behavior mistake"的考量,我還是推薦自提。

      刪除
    4. 就像投資組合不同一樣,不同人當然有不同考量。我一開始聽到免稅也很想提滿,但後想到還有20年才退休,用IRR算過就改變主意了。

      加上稅率的效果確實可以提升實質收益,但這部分終究不是操作績效。雖然我說看更長期或許又有不同,但也有可能會因為投資組合實在太過保守,加上大環境不好,以至於始終達不到那個目標。

      個人可以自選的好處則是可以提高較年輕時的風險承受度以提升績效,但如果就私校退輔那樣只有高費用基金可以選,下場恐怕也未必樂觀。到時候恐怕就要想成用省下來的稅金抵抗基金費用來安慰自己了。

      退休金不是年金沒錯,他是用平均餘命折現分期領取而已。原本另有設計退休金可提撥一部份做為延壽年金躉繳保費,但這部分似乎沒有開辦。

      如果績效太好、薪水太高、又太晚退休時,還要考慮退休金是否超過免稅額。103年全年提領超過758000的部分列入所得課稅,假設提領35年,60歲退休,自提6%,3%年收益率用月複利算的話,則月薪要超過17.3萬才會需要課稅。不過免稅額、平均餘命、利率變動的話也都會改變計算結果。

      刪除
    5. 我想問個問題: 勞退年金是否要為中華民國國民才能領取?
      目前我的勞退帳戶已經累積一筆錢了,但是將來有可能想要移民
      到時若需放棄台灣籍
      勞退帳戶還會跟著我嗎?
      同樣的問題也適用在國民年金以及勞保上面

      刪除
    6. 沒研究,請直接問勞保局吧

      刪除
  5. rib大大想請教您,假設現在手上有300萬,如果定期定額每個月10萬買etf,那手上的閒置資金是不是就喪失現金價值了?

    我資產配置新興市場SCHE加上新興債PCY這樣股債平衡您覺得可行嗎?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1.建議您看看綠角大的定期定額與單筆投資的選擇

      2.所謂股債平衡的債,是指低風險的投資級債券,甚至更嚴格點,是專指投資級政府公債。而PCY是高風險的新興市場債券,常常隨著股市大跌,沒有平衡效果。另外,完全只投資新興市場不但談不上資產配置,而且是風險相當集中而且相當冒險的賭注。感覺您對資產配置完全沒有基本認識,建議您先看看「綠角的基金八堂課」充實一下基本概念,不然這樣討論幫助恐怕很有限。

      刪除
    2. Rib大,我追隨綠角大前進美股已經即將屆滿四年,這四年以來,因為美股表現亮眼,報酬率也不錯,只是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的股債比為8:2,算是一個積極的投資配重。其中股票用VTI VGK VEA VWO組成,債券用IEI BWX TIP WIP BIV組成。最近我重溫"投資金律"一書,在第四張表4-1,列出不同投資組合下1901-2000年報酬率與1973到1974年熊市報酬率的比較表。我的問題是,我是個將近四十歲的中學老師,這樣的投資組合,是否應該調整一下呢?我知道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我只是想想聽聽您的想法,我"錯過"雷曼兄弟那一段金融風暴,因此對於風險,尤其是整體資產的風險平似乎太過樂觀,8:2的比例,在表中損失30%,在同書中表13-7,是損失35%。我對自己太過自信了吧,您會建議怎樣的比例呢?6:4是損失25%,我在想這應該是上限了,甚至應該調到5:5,最大損失20%。另外,我想聽聽您,非股票的配置狀況,特別是reits的部分,感謝。

      刪除
    3. 我們算是同一屆的同學,不過我前面還有一段投資經歷,「有幸」經歷了金融海嘯洗禮。我之前大約也是股八債二,目前債券則是35%左右,不過其中大約有1/3是投資級公司債。不過,我原來的80裡面有不少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還有一些算不清楚的資產配置型基金,但投入指數化投資之後慢慢簡化投資內容,所以相應調高的投資級債券的比例,加上年齡調整因素,所以因為這個教訓調低的風險調整幅度不太容易估計。

      以下回應畢竟是倉促寫下,可能想得還不夠全面,歡迎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我是5年級中段班的。其實您比我年輕得多,應該至少還有25年的累積時間,只要財務規劃得宜,能夠持續定期投入,這樣的風險應該是承擔得起,所以主要是心理上的問題。如果您對於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有疑慮的話,做些調整或許會更安心,不過還有個相反的問題是,調高債券比例將會降低預期報酬,如果這樣的報酬無法達到目標,這也是需要考慮的風險。

      長期定期投入雖然不能抵抗市場下跌,但就心理層面,確實能夠抵抗下跌的恐懼。就像綠角講的,面對暴跌,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有其值得慶幸的一面,因為有機會用較低的價格投資,這有助於抵銷下跌的沮喪。此外,尋求投資社群的互相鼓勵,心理承擔能力應該也有升級的空間。

      家人之間的討論也很重要。有時候自己想清楚了,其他人受不了,投資計畫也可能受影響。

      至於reit,還未進入指數化投資之前,倒有投資一些全球reit基金,但後來一方面已經在簡化投資組合,二來雖然Reit也有些分散效果,但配息的原因稅的負擔會比較重一些,所以也被簡化掉了。後來雖然解決報稅問題,但到目前仍沒有納入Reit,最大的原因是對他的理解太少,從沒有看過像投資金律這種份量的解析可以參考,反而在投資人宣言(沒記錯吧)提到REIT的配息率有下降的趨勢,所以雖然過去報酬不錯,未來很難講,最後終究還是在旁邊看。

      刪除
    4. To jwhei大,累積期間的資產配置應該也可以把目前工作收入納入考量,像您是中學老師,收入應當是相對來說穩定,等於持有了長期的投資級債券,因此也可以承受更多一點的股票配置。

      相對來說,小弟的收入跟業績景氣的連動性頗高,即使我的年齡跟您相近,我的債券部位可能就要比您高一點。(and 我還有學齡前的孩子..>_<)

      一點意見供參。

      刪除
    5. 報告J大,我第一個回應版本也想是這樣說的,不過剛好看到少子話的討論,說台灣的教育產業未來將面臨崩盤的問題,我就不敢提這件事了...

      在越來越透明競爭的趨勢下,一般來講,未來真的什麼金飯碗可言了。

      刪除
    6. 其實我想說的大概就是資產配置應當 將 finance wealth 與 human capital一併考量,這跟年輕人可承受較多風險的說法是一致的,因為年輕人有更多的時間從工作上收取"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不過human capital除了時間還有可以其他考量點。

      但human capital實在很難具體量化,只能大約估算。因此我覺得finance wealth的部份去太仔細的討論股債比,意義實在不大。

      累積(accumulation)期間大概秉持著股多債少的原則,8:2比也好, 7:3比也好,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需要苦惱想到底8/2或7/3哪個最好,選個自己心理上覺得舒服的就好了。

      刪除
    7. 一般說年輕人可以承受較多風險的原因,我的看法不太一樣,就我所知,那是因為投資時間可以拉得較長,對波動的抵銷效果會更好

      不過我贊同human capital這類概念,投資不是全部,甚至是比較不重要的部分。

      就是這個心理舒服難確認啊,我自己是很能體會到那種未經考驗的不確定感。雖然自己順利通過考驗,但周圍被金融海嘯震出場的人也很多。而且,如果家人看法不一致,更容易發生後院起火的問題。

      刪除
    8. 完全同意Rib大 - "投資時間可以拉得較長,對波動的抵銷效果會更好"。

      (順便複習一下)Stocks for the Long Run書中的意旨,如作者Prof. Siegel 在great debate中澄清,他的意思絕對不是說 stocks are safer (or perform better) in the long run. 而僅僅是波動比較小( 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 annual returns goes down twice as much— twice as fast as random walk theory would predict). 換言之,沒人可保證長期來說,股票一定比其他資產類別的表現好。

      另外我上面說年輕人有更長時間的現金流是單純從human capital的角度來看。

      刪除
    9. human capital還可以考量一些面向。
      1. 勞工的話,如果有勞退新制帳戶。勞退的資產配置也可以納入考量。
      2. 所服務的產業,如果偏向成長型公司,個人的資產配置上可偏向價值型公司,反之亦然。
      上面是我在資產配置上曾接收到的資訊。

      刪除
  6. Rib大/J大很高興那天有機會跟你們交流 .... : ) 。我是六年級中段班,因為家有房子可以住,目前沒有房貸或借款,工作/薪水算是穩定。2011年9月才開始海外投資....我是沒有主動投資的衝動,不過目前採取 股9債1的比例,相對較衝一點,打算50歲再調下來 ....

    回覆刪除
  7. WSJ新聞寫: 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截至3月31日的財年,該公司全球投資的20年平均實際回報率為4.9%,以美元計價的回報率為6.1%。GIC表示,按美元計價,該公司折合成年率的5年期名義回報率為6.5%,10年期回報率為6.3%。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50730/fin084143.asp

    我們勞退新制從97.1到今年三月底是3.17%,不過如Rib所說,剛成立前幾年勞退也在摸索,所以也沒啥好比。 但感覺只要分散投資,好壞差異大概就在1~2%之間(年化),更顯得費用率的重要。

    另外可以關注的是,如果連GIC都"只有"4.9%(年化),一般投資人的目標顯然應該設的更低一點,才比較實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不能這樣比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勞退是以低風險、勝過通膨+定存為目標,和主權基金的投資目標、資產配置差異很大,風險程度恐怕也大不相同。

      勞退如果和同類型共同基金相比的話,報酬率還是不錯的。就不知道如果未來開放自選,會不會又是一堆內扣費用超級高的基金。

      不過,對報酬率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確實是個大問題,不只可能造成錯誤的財務規劃,也更容易因為想像和實際的落差而被市場的驚滔駭浪淹沒。

      刪除
  8. 哇!這件事R大也有討論?我自提單純是為了避稅,沒有想到在資產配置的角色(所以呢?R大會寫後面兩篇續集嗎?)太感謝這裡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好意思,後兩篇跳票了,請看這裡的補充說明吧
      http://ribtw.blogspot.com/2013/05/LABOR-PENSION-FUND.html?showComment=1425237777890#c1791750549619637369

      刪除
  9. 無意間看到挪威政府退休基金的網站(http://www.nbim.no/),是英文的,網站做的極好極清楚,用手機看也可。光首頁,幾個重要的回報與配置資訊都一目了然。說是賞心悅目一點不為過。

    有看有比較,原來可以做的這麼好,我們的勞動局要加油阿..

    另外因為挪威是用自己的貨幣(Krone),所以它的資產配置頗值得台灣人參考。初步看了一下,很平衡,整體來說,美國與歐洲幾乎是1:1。固定資產的部份在2014年報p36中有列出各個主要貨幣的比例,美債最多,但大概也就30-40%。一整個就是很平衡的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趣的分享。
      其實台灣官方網頁設計真的蠻糟的。
      不要說美觀,頁面往往雜亂不堪,想要找到想要的信息都不容易。

      刪除
    2.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特別關注勞退基金的資訊揭露) Anyway,最近寫信去complain,勞動局能不能公布勞退基金1, 3, 5年的績效,我想說這是最最最基本大眾想要知道的資訊吧.. 總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有Rib大的本事自己算.

      很感動的是,看起來從今年開始有公布哩. 請參考 http://www.blf.gov.tw/front/sitedownload/7847

      看起來表現不錯阿,幹嘛藏在這麼隱密的地方...

      刪除
    3. 好久沒關心這個題目了...
      我當初是考慮要不要自題才研究的,但有在提撥的朋友確實應該要關心。

      不過,當初其實也是有揭露年初迄今和年報酬,以及各委託公司報酬,我也是以那個為基礎推估的,當初可能是剛上路不久,還沒開始算三年、五年績效,現在才開始有。

      稍稍看了一下內容,雖然委託機構的績效不差,但這份報表本身和3年前一樣,沒有甚麼長進。除了多了三、五年績效之外,當初寫本文時沒特別注意的績效指標問題,和國內基金公司/網站一樣,明明國外部分懂得要用報酬指數(NR指數),但國內股票就硬是要用大盤指數而非報酬指數。而且資產配置仍舊沒有按照資產類別分類的統計,而是只有營運本位的資金運用分類。想要知道有意義的配置比例,還是像2013年一樣要自己算。其實更用心的話,應該要按自己預設的資產配置擬定一個對照指數,會更容易了解營運績效。

      還是再強調一下,這個新制勞退基金的委外投資可不是用昂貴的共同基金喔,而是直接委託代操,收的費用可比一般共同基金低得多,大約等同於機構類別股份。有一陣子成為話題、幸好後來擱置的【自選方案】用的可就是昂貴的共同基金了。其實國內已經有用自選方案的退休基金,私校退撫採取的是三種風險的組合基金自選,其投資內容則是一般共同基金,但因為其投資組合和勞退基金相比,台股很少、美股很多,所以單論絕對績效,那些費用高昂的投資組合卻比勞退基金亮眼得多。但是,其季報雖然比較好讀,投資組合提供的信息也簡要易懂,但卻沒有提供對照指標,參考價值就很有限,不太容易評估其真正的操作績效。
      http://www1.t-service.org.tw/files/13-1000-508.php

      刪除
    4. Rib大三言兩語,其實談到都是基本的投資概念:費用、資產配置、對照指標...,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跟上,或至少可以理解投資不是只看績效。

      So far感覺勞動局操盤人是有些sense,不過就是負責資訊揭露的人看起來沒啥sense。

      BTW, 勞退的半年報中也寫出操作國內股票的手續費,是萬分之四。順便查了一下,公退大概也是萬分之四。

      另勞退投資在台灣的部份顯然過高,都超過投資國外的部份,但這大概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主要是固定收益的部份導致。 還有從104年下半年報看出來,勞退新不論是股還是債,最大單一權重都是台積電,甚至各超過10%... 感覺上這會不會押太大?。勞退舊債券沒有台積電,但股票部分台積電就佔了20%.. 這點讓人不免有點緊張。

      希望天佑台灣(以及台灣積體電路公司)。

      刪除
    5. 這些概念在我生活周遭或許不是沒人懂,但沒人重視,所以還是圈內互相交流權當複習功課,傳教還是要看綠角大了。

      台積電原本就權重就高啊,加權指數就佔了15.903%,所以新制的權重其實也還好,舊制就有點重押的味道了。

      刪除
    6. 市值加權好像就會容易有這種過度集中的現象,SP500前10大加起來也還沒到20%。

      查了一下勞動基金投資政策書,"國內權益型證券:自營部分以臺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為參考指標或其他適當指標",指標設定在大盤,那台積權重高好像就是不可避免了。

      不過又看到政策書寫到,"本基金從事投資除考量上述策略外,另需考量其他因素,包括投資單一權益型證券總成本佔基金淨值(或總額)比例",粗略估算,台積應該是佔全部資產的5%(以國內投資的10%來估算),所以大概是認為這還在能接受的範圍...

      看到這裡,我自己是對勞退的運作還算滿意啦,或者應該說比我預期的好。

      刪除
  10. 無奈,連工商時報主筆室都用這麼離譜的方式來看勞退績效,更何況一般人。(但這報的水準程度在哪也就可見一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809000073-260202

    回覆刪除
    回覆
    1. 釐清獲利和獲利率的差異是對的,可是其他部分都是在宣揚主流的錯誤投資理念,就不知道是沒知識還是刻意誤導。

      刪除
    2. >> 連工商時報主筆室都用這麼離譜的方式來看勞退績效

      小弟大至上認同報導內容,特別是建議勞動基金直接購買ETF。不知哪裡離譜願聞其詳。

      刪除
    3. 我猜您大概也沒看過這留言前面的主要文章吧。我也不替自己宣傳,但請您考慮一下幾個問題:

      1.您覺得勞動基金直接購買ETF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要買甚麼ETF? 只要是ETF就可以嗎? 還是挑去年績效好的就可以?

      2.拿勞動基金和某支ETF比績效,然後就說經營是不善,這樣評價方式正確嗎 (姑且不論到底目前勞動基金經營到底如何)? 假設您自己想要為了退休生活做投資規劃挑基金,您要怎麼評估基金經營是否良好? 只看績效嗎? (您也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的內容,看看評價方式有甚麼不同)

      3.您覺得該文說用績效來選擇合作的投資機構,您覺得是好方法嗎? 有用嗎?

      4.我很肯定該文作者一定連勞動基金相關月報年報都沒看過,只是看個新聞稿然後自己亂掰亂罵,代操機構都有公告,遴選方式也都有公告,費用也都可以大致推估(您不想花時間自己找的話,從我文章內容也可以看出來公開資訊有哪些)。這個可是社論耶,不是網民想當然耳嘴砲瞎掰。這就是目前台灣媒體的水準。

      不是說該社論批評的新聞稿沒問題,但人家不過是妝點門面而已,有誰會認真看這種東西? 反而是該社論,利用自己的角色和容易激起民粹的言論。夾帶一些只會看績效、以為找到厲害的操盤手就很容易打敗大盤、完全缺乏正確的基本投資觀念的錯誤言論,危害反而更大,因為不懂的人就以為那都是正確的。

      如果您還是覺得該文沒有問題,其實也不奇怪,因為這就是一般人對投資常見的錯誤觀念。如果您真想知道甚麼是正確的投資觀念,綠角的部落格、推薦的書和綠角的書都是很好的起點。

      隨便想隨便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接力,就當是投資的隨堂小考吧。

      刪除
    4. 我起的頭,不好意思讓Rib大幫我收拾。

      簡單補充一點給新來的朋友,工商時報那文拿0050來跟勞退比,但0050是全股票資產,而且還全都是台灣的股票,你會覺得勞退應該把全部資產單壓在台灣股票上嗎? 還是你會情願勞退平均分配在全球資產有股票有債券呢?

      講白了,這就是最最最最最基本的資產配置常識阿...

      舉我最愛的挪威退休基金網站 https://www.nbim.no/en/ 人家首頁就show了資產配置,因為大概沒有比資產配置對於退休基金的操作更重要的事了. 還不夠的話 新加坡的政府退休基金的在這裡 http://www.gic.com.sg/report/report-2014-2015/investment_report.html (往下看到Tables 1-3) 新加坡的這份可以特別注意看到他把return跟volatility是並列的,就起碼應該知道,投資這檔事絕對不能只看return。

      的確一般人不懂就算了,我感到無奈,甚至該說悲憤,就像是Rib大上面寫的:『這個可是社論耶,不是網民想當然耳嘴砲瞎掰』。

      唉,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刪除
    5. 查了一些資料,也順手分享給大家。底下是香港強積金的表現,香港強積金大概就是類似私校的自選的退休基金(若有錯請更正),大家可以自己選。但只要看一下費用比例,真的是嚇死人。另外,人家也分了好幾類(其實也就是跟資產配置相關),要拿我們的勞退績效去比也要知道該去跟哪類比也,才不會拿香蕉比橘子。

      http://www.hkifa.org.hk/chi/Fund-Performance-MPF.aspx

      另外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台灣搞的跟香港一樣,大家可以自選,但這麼多選擇,一般人有辦法選嗎? 連工商社論也只看return,一般人呢... 最後開心的恐怕只是基金公司吧。

      想想一般人恐怕連"勞保"跟"勞退"都還分不清楚,開放給大家自己選真的好嗎?

      雖然說風險盈虧自負,但一般人的"退休"若出問題,衍生的成本是要其他人負擔的,基於這個理由,似乎還是由國家統一處理/承擔較佳。

      刪除
    6. 我覺得勞退自選投資標的,可以有配套措施。例如需要先通過金融常識測驗或者基本資產配置測驗,通過之後才能夠自選,沒通過或者不想自選的人就維持現狀。這樣還能引導大眾去瞭解什麼叫做資產配置。

      刪除
    7. 私校退撫是提供保守穩健積極三種投資組合,其實是不錯的做法,問題是都用高費用的基金,而且找的是中國信託這種銀行,還要剝一層皮,雖然缺乏公開訊,但和勞退相較之下,完全沒有退休金這種大筆資金的好處。

      關於自由和知識落差的折衷,我覺得如果直接請幾家資產管理公司提案,設定費用率上限,規定提供幾種風險不同投資組合(應該可以再加上時間自動調整方案),應該是不錯的折衷。

      刪除
    8. 1. 用最低成本,分散投資在世界各地的各種資產,是我讀過漫步華爾街就一直執行的投資策略,資產配置的關念我懂,綠角的 blog 很久以前就看了。
      2. 我不該在捷運上聽二人談話就隨意發問,他們二人彼此聽懂就可以了。
      3. 該社論用整個投資組合的績效和台股比較的確是不倫不類,我原先沒注意到這點。
      4. 將勞動基金分配在世界各地、各類的 ETF,VTI VWO..... 等等,台股部分就0050。究竟有什麼問題?

      刪除
    9. 我是衷心地替私校教職員感到擔憂。

      費用貴就不說了,隨手查了三種組合中,債券部位用的貝萊德世界債券基金 A2(美元)或是貝萊德環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A2(美元),看起來都是有"對美元避險"。

      小弟我資質弩鈍,想不通若要有美元曝險,幹嘛不直接買美債,絕對更經濟實惠。

      我希望這種選擇是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我有種深深的恐懼,若中信這種大行跟工商這種大報的程度如果真的只有這樣...

      刪除
    10. 不好意思,我之前回覆中可能有些情緒,但不是針對發問的朋友,造成困擾還請見諒。我的情緒是絕對是針對工商。

      刪除
    11. 捷運上插嘴當然很怪,但這裡提問討論沒有問題。我也很歡迎。

      這留言串剛開始簡單回應確實只是基於過去彼此對投資的認識,做簡單的分享交流,如果要深入討論,當然需要對您的想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好聚焦討論 (我部落格雖偏門但如果您有看過內容,我覺得自己的想阿法應該呈現的很清楚了) 那幾個問題並非認定您一無所知,而是節省往來的問答的時間,希望藉著幾個問題快速釐清我對該文的看法,並藉此了解您的看法。我不每句都說了【如果】嗎? 不過這看來也不是甚麼好做法,還是讓您不快了吧。

      老實說,如果是答不上那些問題的人反而好辦。我覺得多學習很可能對這樣的人有幫助,更多的問題我也會盡己所能地說清楚,這對我自己也是一種訓練和複習。助人助己何樂不為?

      但如果是自認對投資有深入而且完全的理解的人,但覺得那篇社論沒問題,那麼討論下去的意義對彼此的好處恐怕有限。畢竟這是討論投資的部落格,不是討論媒體問題的部落格。您當然可以有您的看法和立場,這不干我的事。

      該社論對投資組合完全沒提,全球布局、股債比例的問題也一字沒提。所以您的4個回應我視為和該社論完全無關。不過就這問題本身來說,倒是有點可以再討論。

      台股買0050當然沒問題,但反過來問,不買0050行不行? 勞退那麼大的資金,自己建立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是做得到的,如果資產管理公司能提供比0050更方便但又不貴的服務,這行不行呢? ETF還有交易成本,可不一定是最低費用的方案。如果不是Vanguard美國版指數基金不給外國人買,綠角大也不會買ETF。 勞退的公開資訊並沒有提供代操的投資內容細節,只能從成果檢討,但這也要用對方法。有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自行從年底的月報找到該基金的台股部分的代操績效來比較。我目前應該沒那個動力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不過如果真的關心,應該去看看再發表意見。

      其實Vanguard也有主動基金,上次參加Taiwan Bogleheads 2015,我記得Brian Roberts的演說提到,根據Vanguard的研究,主動操作打敗指數並非不可能,只是平均起來勝出的獲利並不足以負擔昂貴的經理費,但如果有高品質而又低費用的主動基金,還是有可能提供比指數好的長期報酬。我的感想是,果然還是需要隨時保持客觀科學的態度來學習投資,簡化的投資理念或許很方便,但要小心別淪為迷信。認真說起來,指數投資只是不得已或是相對經濟簡便的做法,低費用才是真正關鍵。

      刪除
    12. 關於私校退撫的債券基金部位,是因為那些投資組合都持有不少台幣貨幣基金,和我們以全球債券為主的狀況不同。所以他們債券部位的策略應該是台幣-美元間自然避險。當然,台幣貨幣基金是不是個適當的投資標的,恐怕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至於貝萊德那兩支基金的美元避險問題,其實也挺奇怪。雖然參考指標和基金公司網站提供的貨幣分布都顯示該基金確實是美元避險,但實際上,公開說明書寫的是【貨幣風險將靈活管理】也就是說,該基金理論上並非一定要做美元避險,只是長期以來,美元避險似乎一直是該基金【靈活管理】的結果。

      刪除
    13. 查了一下台新跟日盛台幣貨幣基金,大概七成都是定存,債券比例都很低,感覺比較像是現金部位,大概也是要應付提領的需求。

      債券部位匯率的避險(對台幣),反正基金每個月都會有新的資金進來,用分批買進的角度來看,買美元避險的債也不是不行。

      不過對比挪威退休基金(p.s., 挪威有自己的貨幣,不是用歐元),網站寫他的債券 "a high percentage of government bonds denominated in euros, dollars, pounds and yen. About 10 percent of the bonds are in currencies from emerging markets"。挪威這種作法比較符合(我的)直覺。

      Anyway, 要把credit risk散到全球,但卻把currency risk相對集中.. 中信似乎應該給個說法,為什麼他們用這種方式建構投資組合。

      我在私校退撫管理會的網站上沒看到資料,私校教職員的朋友也許該去好好關心一下....

      刪除
    14. 勞動局發佈的近五年勞退績效與指標績效。看起來是ok的! https://goo.gl/D9rHAf

      如果可以看到波動度就更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勞退績效看起來沒有很耀眼,那是因為投資目標本來就不是設定取得高回報。 --> "勞退新、舊制基金係以五年移動平均之報酬率高於同期間法定保證收益率加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中長期目標。"

      刪除
    15. 找到資料算波動度了。做了網頁如下,順便把新加坡的退休基金的一起放入做參考。如有錯誤請指教。

      我們勞退的目標很保守,所以自然波動度也很低。感覺上用夏普比率來看的話,我們勞退的表現跟新加坡的差距不會太大。但我非專業,有錯誤還請指正。

      https://goo.gl/EJMbP7

      刪除
  11. Rib 大你好:
    非常感謝你經營分享的網誌,從 2016 接觸到指數型投資、2017 開始實際執行從這裡獲益良多。

    想問個無關但始終沒有好答案的問題,請問你是如何決定自己股票部分的資產配置呢?

    目前是採取各區市值(美國 4x%, 成熟歐洲, 成熟亞洲和新興市場)再經過個人調整後(10% 以下)投入,但一直懷疑這樣是否正確,擔心離 VT 配置太遠(目前美國只佔 32%)是錯誤的。

    嘗試從書中找答案也會因為多數經典都是以美國人的角度發表,美國配置偏重(股票的 60% 或以上)不是很好直接複製。

    我也了解可能的答案是沒有最佳解,只要有全球投入,每個地區相差幾個百分點不會有太大影響,都能反應全球經濟成長 / 損失的結果。雖然如此,還是苦惱很久,如果可能也想請 Rib 大分享下你怎麼思考這個問題,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如何減少苦惱才是重點。如果你很在意VT,那乾脆就買VT得了,可以少花腦筋。現在的配置也可以繼續維持,然後和VT當對照組,也是挺有趣的。如果老是因為風吹草動想調整配置比例的話,也可以考慮全換成VT,可以有效減少煩惱。

      刪除

求助時請將問題說明試算表分享連結或其他個人資訊分開成2個留言,以方便發表及回復求助說明的內容,並保留個人隱私不公開。